文:東方震宇
「道教」是中國本土發展起來的宗教信仰,溯其源頭,可追至古代原始的巫覡文化,它是在先秦、漢代以來的方仙道、陰陽家、神仙思想等基礎上建構起來的一種宗教,直到東漢末年,才開始發展出如「太平道」、「五斗米道」等教團組織。而「道教」之後的發展,更結合了符籙、陰陽、五行、易經八卦、中醫、針灸、武術、煉丹、靜坐、養生、命理風水數術、巫術等等,可說包羅萬象,範圍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文化的主項。
東漢末年的「太平道」與「五斗米道」,利用社會動盪、民不聊生,人民連溫飽都無能為力,急需救贖的情境下,以符籙咒水為百姓驅鬼邪、治病,建構太平盛世的願景,並以相互救濟、共創未來的精神,引導底層民眾起身反抗無能執政者。此舉在農民、勞動人口佔大多數的社會底層裡逐漸產生強大的影響力,也才有「太平道」以「蒼天已死,黃天當立,歲在甲子,天下大吉」的讖緯口號,發動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-「黃巾之亂」!
東漢末的原始「道教」雛形,主要於形成於下層勞動者中,本身就是以巫術及鬼神崇拜的民俗手段,掩護「反動」的革命色彩。雖也倡議以《太平清領書》、《道德經》、《老子想爾注》等典籍為經典,但本質上尚未形成有系統的教義與教理,但「道教」其後來的發展,卻已注定難以和「政治」、「反動」、「圖讖」分割。